过去五年,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度调整,新一届中国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视角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戮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发展。五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型,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再上新台阶。本篇特辑将从经济增长新常态入手,在结构性调整、创业创新、深化开放和供给侧改革等领域提供翔实的数据,“数说”过去五年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
若需查看全部内容,请简单填写以下信息,您将浏览由CEIC分析师撰写的本篇文章,其中包含详细数据、图表以及分析。
导读:过去五年,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度调整,新一届中国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视角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戮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发展。五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型,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再上新台阶。本篇特辑将从经济增长新常态入手,在结构性调整、创业创新、深化开放和供给侧改革等领域提供翔实的数据,“数说”过去五年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
增长“新常态”
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超高速发展令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然而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退,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同时不断增厚的GDP基数令持续且高速的增长显得愈加困难。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新一届政府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出发,主动适应经济减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2013-2016年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7.2%,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9%,均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结构调整
在GDP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内部结构也出现了积极变化。首先,服务业比重已超过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该比重进一步跃升至54.1%。2012-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8%,较整体经济增速快了0.7个百分点。
其次,按照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分类,居民消费已超过资本形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根据统计局数据,2013-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贡献率8.5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63.4%,消费和投资的比重趋于合理。同期,内需(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对GDP的合计贡献率高达96.1%,占据绝对比重。
网购方兴未艾
技术的进步也使经济、社会出现了各种新变化。2013年以来,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令移动互联网加速在普通国民中渗透。在线购物方兴未艾:2015-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8.6%,大幅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18.1个百分点。
网购的快速扩张也催生了快递业的井喷式发展。2016年,全国快递包裹量高达312.8亿件,比201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53.2%。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交相辉映。
国有投资比重上升
在社会投资方面,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国有投资比重的上升。截至2017年8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0.67%,较5年前的62.14%下降1.47个百分点。从同比增速看,2014年以前,民间投资增速一直稳定在年均20%左右,直到2014年后出现趋势性下降。2016年年中民间投资增速一度降至个位数的冰点:这一时期经济出现明显下行,M1增速大幅飙升,暗示企业和家庭部门持币待投的现象。同期国有投资增速逆势上行,这一鲜明的分化显示出政府在稳增长中强有力的逆周期调控。
一般而言,民间投资有顺周期性,经济向好时倾向于加码投资扩大收益,经济下滑时倾向于等待观望。此时需要国有投资进场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过去五年经济减速换挡符合上述分化趋势。
在多年大手笔的基建投资下,高铁和高速路筋骨已日趋完善。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已分别达2.3万公里和13.1万公里,较2012年底分别扩大了2.46倍和1.36倍。
深化改革开放
1.一带一路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享受了市场开放和全球化的巨大红利,对外贸易高速扩张。经过15年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已处于较高水平。2016年末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重高达13.4%,这一份额是 1971 年后其他国家均未达到过的高位。
认识到开放和经济繁荣的紧密联系,中国已成为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并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开拓新空间。“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于经济合作概念而提出,倡导与欧亚非各国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合作。其后中国分别设立政府领导小组、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政策到融资多管齐下,推动区域内更高层次的经济、政治和人文交流。统计局数字显示,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占贸易总额比重达25.7%。截至2016年末,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中国高铁、核电“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逐渐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2.人民币国际化
在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上升的同时,人民币也逐渐成长为一种主要的国际货币。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化金融开放的里程碑。
3.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金融开放的另一大标志是一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自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以来,中国陆续实现“深港通”和“债券通”。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也催生了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
科技发展
国力的增强离不开中国对科技的持续投入。2016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按投入的主体看,企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83.8%。
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1%,连续3年超过2%,并已超过欧盟和英国的平均水平,与韩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逐年缩小。
新一届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也令“中国制造2025”蓝图得以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4%和11.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和3.8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业产能过剩曾长期困扰中国经济。08年金融危机前本已过剩的产能叠加“四万亿”刺激新增的产能,让工业价格陷入长达54个月的漫长通缩。2015年底,“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去产能”被列入五大任务之首。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去年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和2.9亿吨。工业价格从2016年开始筑底回升,2016年9月起重回正增长区间,供给侧限产成效显著。
工业价格的修复也促成了工业利润的大幅反弹。今年1-8月,工业利润实现累计同比增速21.6%。在工业价格、利润双双复苏的背景下,制造业PMI也出现景气回升。最新的9月份制造业PMI分项中,代表制造业需求的新订单指数(54.8%)自2013年以来首次超过生产指数(54.7%),标志着过去数年持续的供需失衡明显改善。
房地产去库存方面也出现积极变化。2016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下降11%。至2017年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2%。在传统楼市调控之余,我们也见到“共有产权”、“租购同权”等新型房地产政策的出台。
就业与双创
在前述的工业去产能中,不得不面对职工转岗、再就业的问题。对此,政府从2015年起大力倡导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政策,吸纳了大量就业。2013年至今,全国新登记企业达2010万户,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在2016、2017年去产能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全国上下创新的氛围也令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量和授予专利权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69%和39.7%。
结语与展望
过去的五年,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如果用五个关键词来总结过去五年经济领域的发展,那就是“中国梦”、“新常态”、“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业创新”。展望今后五年,笔者认为,一切将继续围绕“中国梦”展开,对内深化各项市场化改革、创新发展和改善民生,对外持续推动市场开放、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国在海外的经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