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月工业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9%,较11月数字放缓0.9个百分点;消费者价格(CPI)同比上涨1.8%,较11月数字轻微加快0.1个百分点。
若需查看全部内容,请简单填写以下信息,您将浏览由CEIC分析师撰写的本篇文章,其中包含详细数据、图表以及分析。
中国12月工业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9%,较11月数字放缓0.9个百分点;消费者价格(CPI)同比上涨1.8%,较11月数字轻微加快0.1个百分点。
PPI
作为PPI的领先指标,制造业PMI的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在12月双双上行,这本应对12月PPI增速有较强的支撑,但PPI同比为何减速呢?实际上,从环比看,PPI的确是加快了0.3个百分点。但由于完全消失
的基数效应(每年12月的同比增速已不存在上年价格的扰动),2017年12月PPI同比增速下降很快。换言之,12月PPI同比增速的所有部分均由新涨价因素贡献。
环比而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上游的生产成本,包括加工(环比上涨0.8%)和原材料(环比上涨1.2%)是两大驱动因素。
行业方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环比上涨3.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环比上涨3.4%)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环比上涨2.9%)涨幅最高。相比而言,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环比下跌1.5%)和造纸和纸制品业(环比下降1%)降幅最大。
同比而言,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上涨20.1%)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上涨11.9%)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而中下游产业链价格持续分化。比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1.5%)、汽车制造业(同比微涨0.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0.3%)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下降0.6%)均处于负增长或低增长区域。换言之,下游生产商难以将上游较快增长的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这对中下游产业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
CPI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消费者价格同比增速加快。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跌0.4%)较11月有明显反弹,同时非食品价格处于景气高位(同比上涨2.4%)。包括医疗保健、居住、旅游在内的服务类价格是非食品价格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食品篮子价格仍处于弱势,但12月同比较11月数值加快0.7个百分点。主要驱动力来自鸡蛋(同比上涨11.4%)、鲜果(同比上涨6.3%)、水产品(同比上涨4%)和粮食(同比上涨1.3%)。而猪肉(同比下跌8.3%)和鲜菜(同比下跌8.6%)跌幅较大。
除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CPI在12月边际下跌0.1个百分点至同比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