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行业简析

我国是全球水泥产销第一大国,2016产销量分别为24.03亿吨和23.5亿吨;但水泥生产能力高达38.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2.7%,这意味着近40%的水泥产能处于过剩状态。不同于钢铁和煤炭行业,直到2017年12月前,水泥行业并没有明确的去产能目标,而是集中于限产和错峰生产。2017年12月11日,中国水泥协会正式发布《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未来三年压减熟料产能3927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540家,并使前十大企业的水泥和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分别提升至60%和70%以上。在这一背景下,未来三年,马太效应下“强者恒强”将是水泥业的主旋律。大型水泥企业有望跟随2015-2017年大型钢企和煤企的行情走势,在利润率和市占率上获得持续提升。

阅读全文

若需查看全部内容,请简单填写以下信息,您将浏览由CEIC分析师撰写的本篇文章,其中包含详细数据、图表以及分析。


通过提供以上信息,即表示您同意我们联系您。点击这里了解更多信息。

 

 

导读:我国是全球水泥产销第一大国,2016产销量分别为24.03亿吨和23.5亿吨;但水泥生产能力高达38.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2.7%,这意味着近40%的水泥产能处于过剩状态。不同于钢铁和煤炭行业,直到2017年12月前,水泥行业并没有明确的去产能目标,而是集中于限产和错峰生产。2017年12月11日,中国水泥协会正式发布《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未来三年压减熟料产能3927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540家,并使前十大企业的水泥和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分别提升至60%和70%以上。在这一背景下,未来三年,马太效应下“强者恒强”将是水泥业的主旋律。大型水泥企业有望跟随2015-2017年大型钢企和煤企的行情走势,在利润率和市占率上获得持续提升。

 

 

市场概览

 

新世纪以来,基建、房地产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令我国水泥需求骤增,水泥产能急剧扩张。2001-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年均增幅达12.5%。尽管2008年受次贷危机冲击出现短暂下跌,但随着扩张性投资计划的实施,2009-2011年,水泥产量年均增幅上冲至13.8%。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的风险也在不断积聚。自2012年起,水泥产量回到个位数增幅。近年来,在产量调控和环保政策趋紧、水泥价格萎靡的大环境下,2015年水泥产量在近25年来首现萎缩。

 

 

由于水泥的同质性及受运输半径限制,各生产企业通常采取就近销售的原则,故有必要考察不同地域水泥市场的分化情况。我们把全国划分成七大片区,其中华东和西南地区水泥产量最多,二者合计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分省份看,经济大省江苏、山东的水泥产量稳居前两位。从同比增幅看,2016年有21个省市水泥产量录得正增长;但2017年以来受限产和环保督查影响,前11个月仅14个省市录得正增长。此轮环保督查对水泥生产主要体现在停窑期延长、北方采暖季和雾霾天气下限停产等。从华北地区前11个月产量锐减可一窥端倪。

 

 

 

限停产也令水泥库存持续下降。当前(截至2017年12月22日)水泥库容比为50.7%,较2015年7月的高峰数字78%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从水泥需求端分析,固定资产(特别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城镇化是驱动水泥消费的核心力量。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下行;房地产投资则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目前处于下行周期;故水泥需求的可持续增长倚赖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未来并不具备快速增长的基础。

 

 

2016年以来,中国基建投资增速显著上台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水泥消费。水泥销量因此走出了2015年的低谷,录得平均1.5%左右的温和增长。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增速也明显加快。

 

 

需求端温和增长结合供给端限产,令水泥价格显著反弹。以主流的42.5强度硅酸盐水泥为例:该型水泥平均价格从2017年1月初的每吨334.5元上升至年底的423.3元,涨幅高达26.5%。

 

 

水泥单价回升进一步改善了水泥行业整体利润面,2017年以来利润保持三位数增长。前11个月水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780亿元,同比大涨102.6%,达到近四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在上游成本端,水泥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煤炭的价格在2017年维持稳定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水泥业的利润。

 

 

行业参与者格局

 

截至2016年底,我国前10大水泥企业熟料产能达到10.39亿吨,占全国熟料总产能的5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在国务院关于水泥行业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简称“34号文”)出炉后,业内整合速度明显加快。2016年至今,金隅股份和冀东集团、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先后强强联手,通过生产要素互补提升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根据中国水泥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绝大多数水泥上市企业都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大增。其中,中国建材共实现营业收入880.4亿元,位居行业首位;海螺水泥以500.4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二。在净利润方面,海螺水泥成为最赚钱的水泥公司,以98.1亿元归母净利润位居行业首位,在全行业利润中占比近17%。

 

 

行业发展前瞻

 

最新发布的《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正式明确未来三年水泥行业去产能和行业集中度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水泥行业将面临若干新变化:

 

1)新政策将更加有效缓解水泥供给过剩的问题,推进水泥价格持续回暖并改善企业盈利预期;

 

2)水泥业内“大鱼吃小鱼”和“强强联合”的企业兼并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未来三年,“强者恒强”将是水泥企业间竞争的主旋律。大型水泥企业有望跟随2015-2017年大型钢企和煤企的行情走势,在利润率和市占率上获得持续提升;

 

3)通过停产32.5强度等级水泥产品来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4)长远而言,随着中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增长,“环保优先”思维将得以深入贯彻,水泥行业料将出现显著分化,部分具备新型生产工艺的水泥企业将在绿色生产、水泥产品提质增效方面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http://www.ccement.com/news/content/9284065789596.html 

 

 

感谢您阅读本篇分析。

 

本文作者:宏观分析师 周苏扬

 

本篇分析中的数据引用自: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选择邮件订阅,了解CEIC研究团队发布的更多专业分析与数据,以及CEIC数据库的相关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信息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