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内外需均有所改善,这使中国的进出口景气反弹。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仍需对当前存在的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谋求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大力拓展国内优质服务的供给,以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若需查看全部内容,请简单填写以下信息,您将浏览由CEIC分析师撰写的本篇文章,其中包含详细数据、图表以及分析。
8月外贸速报
2017 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内外需均有所改善,这使中国的进出口景气反弹。不过,最新的8月进出口增速出现显著背离: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经季节调整,下同)从7月的8.7%大幅回落至4%,而进口增速较7月加快2个百分点至13.3%。同期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也边际下行,显示外贸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方面,欧美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或将压制其进口需求的进一步反弹;另一方面,5月末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强劲升值带动出口成本上升,也部分解释了出口增速的下行。
首先来看8月份的出口情况。按地区统计,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出口连续两个月下滑。按产品统计,服装和衣着附件、家具出口下降明显,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增速与7月基本持平。
进口方面,按地区统计,中国对欧盟、东盟、韩国和巴西等地的进口增速明显上升,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进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按产品统计,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增速连续四个月加快,其原因很可能受下半年手机制造商大幅增加新品备货所致。
展望未来,我们需对外贸形势的变化保持谨慎态度。当前,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实体产业的发展,纷纷祭出各项优惠举措放宽外资准入,以提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而我国在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下,国内人工和土地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导致出口订单和产业的外溢。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使国际贸易摩擦变得常态化,故我们对局部贸易战的爆发也不可掉以轻心。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宏微观的多重视角详细分析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外贸发展趋势进行前瞻。
中国外贸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利用丰富的人口红利承接了大量国际制造业转移。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开始高速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经过15年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已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末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重高达14.1%,尽管2016年小幅回落至13.4%,但这一份额仍然是 1971 年后其他国家均未达到过的高位。故放眼长远,我国进出口的中低速增长将常态化,并将不时受需求变化和汇率涨跌等因素的影响而双向波动。
按2016全年的进出口总额计,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和中国香港。今年前八个月,前四大贸易伙伴座次不变,但韩国与我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760亿美元,反超中国香港。
而观察去年全年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间的外贸顺差,各地区座次又重新洗牌。其中,中港双边贸易顺差高达2770亿美元,中美(2540亿美元)和中欧(135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顺差分列二三位。相对而言,中国和中国台湾之间的贸易逆差(990亿美元)最大,中韩(630亿美元)、中澳(320亿美元)和中日(16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逆差次之。今年前八个月,中美间贸易顺差(1700亿美元)一度超越中港(1660亿美元),暂时跃居第一。而中澳(370亿美元)、中日(170亿美元)间的贸易逆差已超过去年全年。根据其双边贸易的结构判断,包括矿产品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是促成今年中澳贸易逆差扩大的最大推手。中日贸易逆差的扩大则主要受中国国内设备投资增多的影响,特别是涉及集成电路制造的机械设备需求扩张所致。
按贸易企业的性质划分,外资企业(46%)和民营企业(36%)占据全中国82%的进出口贸易份额。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份额仅占16%。
尽管贸易份额相对外资企业不占优势,但民营企业是贸易顺差的最大“生力军”。2016年民营企业创造了4970亿美元的外贸顺差,超过外资企业贸易顺差(1460亿美元)的3倍。而国企则“入超”1450亿美元,对外贸易逆差相当明显。
有趣的是,今年前七个月,国企逆差高达1210亿美元,很快将达到并超过2016年的逆差额。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仅为600亿美元,尚不及2016年的一半。这二者的变化趋势将使今年我国外贸顺差进一步收窄。外资企业贸易顺差的锐减与外资产业的迁出直接相关,中国正在消退的要素成本优势削弱了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令不少外资纷纷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从2016年11月起累计使用外资负增长中可见一斑。
从出口货源地分析,广东省今年前七个月的出口(3730亿美元)一骑绝尘,出口额超过排名第二、三位的江苏(2040亿美元)和浙江(1640亿美元)的总和。上海(960亿美元)和山东(880亿美元)分列第四、五位。
进出口微观结构透视
说完了贸易的宏观情况,再来看看我国进出口的微观结构变化。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的出口结构逐渐优化升级。1980年,中国逾半数出口(50.3%)属食品、农矿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而到了2016年末,这部分已降到5%,其余95%属于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制造业加工品。
按照出口产品分类,机电产品(58.5%)的出口份额占绝大多数,而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类、箱包和家具产品在出口中的份额已降至14%。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出口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方向升级。
在进口方面有两大亮点。首先,从2015年起中国对集成电路的进口金额已经持续超过包括原油在内的能源进口之和,凸显出中国对集成电路进口的高度依赖。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3425.5亿块,总额高达2271亿美元,而出口金额仅为614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657亿美元。中国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接近全球的1/3,但产值却仅占全球的6%~7%,产能缺口巨大。
另一项要关注的进口项目是农产品。过去十年农产品“入超”不断扩大:以2017年8月计,农产品进口占全部进口的比重高达7%,而出口仅占全部出口的3%,贸易逆差明显。这凸显出国人对食品的需求超过了国内生产能力。
将农产品项目继续拆解,可发现约1/3的进口农产品为大豆。2016年中国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进口了8320万吨大豆,今年前八个月进口持续扩张至6330万吨,2017全年进口量超过去年几无悬念。在耕地面积减少、食品需求攀升的两难处境下,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以大豆为代表的粮食自给率的下降令中国分外重视粮食安全。
服务贸易的短板
2016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创造了近5000亿美元的顺差,独步全球。但货物顺差和服务逆差相抵,经常项目顺差降至2104亿美元。根据IMF的统计,这一数值落后于德国(2890亿美元),但高于日本(1873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高达4517亿美元。
我国服务贸易的长期逆差反映出国内服务消费需求旺盛,而国内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尤以旅游服务逆差为甚。去年我国旅游贸易(包括短期旅行、境外留学和就医等活动)逆差高达2180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该逆差为1290亿美元。照此趋势,预计今年全年的旅游服务逆差可能略超去年。
按照国别统计,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来源。据中国商务部测算,2016 年,美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到 557 亿美元,约是 2006 年的 40 倍。2016 年中国游客在美人均花费约 1.3 万美元,当年旅游支出高达 352.2 亿美元。在教育方面,美国为中国学生出境留学第一大目的国。中国在美留学生 2016 年人均花费约 4.5 万美元,为美贡献约 159 亿美元收入。
结语和展望
诚然,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发展环境较前两年有一定改善,但仍需对未来外贸形势变化保持谨慎态度。首先,外需回暖的基础并不稳固。商务部报告指出,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加剧,中低收入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下降,居民消费能力受到抑制。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呈现阶段性放缓,短期内难以再次全面繁荣。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出口需求增长均缺乏有力支撑,预计回升幅度有限。
分析中国外贸先导指标,2017年8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9,与上月基本持平;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回升0.3至50.9。但同时,出口经理人指数较上月下滑0.2至44.7,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0.6至47.8,反映出口需求的小幅下滑。
其次,以美国新政府号召“再工业化”为代表,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实体产业的发展,纷纷祭出各项优惠举措放宽外资准入,以提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的产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在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下,国内人工和土地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遭到削弱,导致出口订单和产业的外溢。
最后,对于贸易摩擦甚至可能的局部贸易战仍不可掉以轻心。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屡见不鲜,案件数目多年高居榜首。同时,中美双方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仍存在分歧。比如,尽管美国财政部指中国并非“汇率操纵国”,但仍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观察名单。这或将影响未来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因此,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必须对上述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谋求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大力拓展国内优质服务的供给,以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