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面面观

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面面观


2017 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内外需均有所改善,这使中国的进出口景气反弹。尽管12月进出口增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进口受主要原材料进口需求减弱、采暖季工业限产等因素的影响,跌幅较大。但跳出单月数据的扰动因素,2017年全年的对外贸易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按美元计价,1-12月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9%和7.9%。按人民币计价,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8.7%和10.8%。同期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也边际改善。

 

 

首先来看12月份的出口情况。按地区统计,中国对中国香港、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的出口增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按产品统计,农产品出口小幅加快;而机电产品、服装和衣着附件、家具出口较11月有所回落。

 

 

 


进口方面,按地区统计,12月中国扩大从对美国、巴西两地的进口,但从欧盟、东盟、澳大利亚、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进口较11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按产品统计,原油进口继续保持较高位增长,但增速较11月有明显回落;机电产品、农产品和集成电路进口较11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长远看,中国的进出口表现仍然取决于海外需求、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制造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实体产业的发展,纷纷祭出各项优惠举措放宽外资准入,以提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而我国在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下,国内人工和土地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导致出口订单和产业的外溢。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使国际贸易摩擦变得常态化,故我们对局部贸易战的爆发也不可掉以轻心。鉴于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趋势不变、国内经济韧性加强,对外贸易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但去年的高基数使两位数增长难度加大。

 

在下文中,将从宏微观的多重视角详细分析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外贸发展趋势进行前瞻。

 

 

中国外贸发展现状


1. 中国制造”的市占率


20世纪90年代,中国利用丰富的人口红利承接了大量国际制造业转移。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开始高速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经过15年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已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末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重高达14.1%,尽管2016年小幅回落至13.4%,但这一份额仍然是 1971 年后其他国家均未达到过的高位。故放眼长远,我国进出口的中低速增长将常态化,并将不时受需求变化和汇率涨跌等因素的影响而双向波动。

 

 

2. 贸易伙伴


按2017全年的进出口总额计,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和中国香港。

 

而观察去年全年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间的外贸顺差,各地区座次又重新洗牌。其中,中美双边贸易顺差高达2780亿美元,较2016年扩大240亿美元。中港(2750亿美元)和中欧(129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顺差分列二三位。相对而言,中国和中国台湾之间的贸易逆差(1110亿美元)最大,中韩(750亿美元)、中澳(530亿美元)和中日(28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逆差次之。我国和上述国家间的逆差较2016年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根据双边贸易的结构判断,包括矿产品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是促成今年中澳贸易逆差扩大的最大推手。中日贸易逆差的扩大则主要受中国国内设备投资增多的影响,特别是涉及集成电路制造的机械设备需求扩张所致。

 

 

3. 贸易企业性质


按贸易企业的性质划分,2017年前11个月外资企业(44.8%)和民营企业(36.6%)占据全中国81.4%的进出口贸易份额。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份额仅占16.3%。

 

 

尽管贸易份额相对外资企业不占优势,但民营企业是贸易顺差的最大“生力军”。前11个月,民营企业创造了4570亿美元的外贸顺差,达到外资企业贸易顺差(980亿美元)的4.7倍。而国企则“入超”1880亿美元,对外贸易逆差相当明显。

有趣的是,国企在前11个月创造的贸易逆差远超2016年全年;而外资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仅为2016年的三分之二。这二者的变化趋势将使2017年我国外贸顺差进一步收窄。外资企业贸易顺差的锐减与外资产业的迁出直接相关,中国正在消退的要素成本优势削弱了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令不少外资纷纷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间累计使用外资负增长中可见一斑。

 

 

4. 出口货源地


从出口货源地分析,2017年前11个月广东省出口(6150亿美元)一骑绝尘,出口额超过排名第二、三位的江苏(3380亿美元)和浙江(2640亿美元)的总和。上海(1580亿美元)和山东(1420亿美元)分列第四、五位。

 

进出口微观结构透视


说完了贸易的宏观情况,再来看看我国进出口的微观结构变化。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的出口结构逐渐优化升级。1980年,中国逾半数出口(50.3%)属食品、农矿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而到了2016年末,这部分已降到5%,其余95%属于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制造业加工品。

 

 

按照出口产品分类,截至2017年底,机电产品(58.63%)的出口份额占绝大多数,而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类、箱包和家具产品在出口中的份额已降至14%以下。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出口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方向升级

 

 

在进口方面有两大关注点。首先,从2015年起中国进口集成电路的金额已经持续超过包括原油在内的能源进口之和,凸显出中国对集成电路进口的高度依赖。2017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总额高达2588亿美元,而出口金额仅为66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925亿美元。中国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接近全球的1/3,但产值却仅占全球的6%~7%,产能缺口巨大。

 

 

另一项要关注的进口项目是农产品。过去十年农产品“入超”不断扩大:以2017年12月计,农产品进口占全部进口的比重高达6.7%,而出口仅占全部出口的3.4%,贸易逆差明显。这凸显出国人对食品的需求超过了国内生产能力。

 

 

将农产品项目继续拆解,可发现约1/3的进口农产品为大豆。2017年中国从海外进口了9554万吨大豆。在耕地面积减少、食品需求攀升的两难处境下,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以大豆为代表的粮食自给率的下降令中国分外重视粮食安全。

 

 

服务贸易的短板

 

2016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创造了近5000亿美元的顺差,独步全球。但货物顺差和服务逆差相抵,经常项目顺差降至2104亿美元。根据IMF的统计,这一数值落后于德国(2890亿美元),但高于日本(1873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高达4517亿美元。

 

 

我国服务贸易的长期逆差反映出国内服务消费需求旺盛,而国内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尤以旅游服务逆差为甚。2016年我国旅游贸易(包括短期旅行、境外留学和就医等活动)逆差高达2180亿美元,2017年前11个月,该逆差为1980亿美元。

 

 

按照国别统计,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来源。据中国商务部测算,2016 年,美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到 557 亿美元,约是 2006 年的 40 倍。2016 年中国游客在美人均花费约 1.3 万美元,当年旅游支出高达352.2 亿美元。在教育方面,美国为中国学生出境留学第一大目的国。中国在美留学生 2016 年人均花费约4.5 万美元,为美贡献约 159 亿美元收入。

 

 

结语和展望


诚然,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发展环境较前两年有一定改善,但仍需对未来外贸形势变化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分析中国外贸先导指标,2017年12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出口经理人先导指数、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和新出口订单先导指数纷纷回落,反映2018年一季度我国出口仍面临一定压力。


其次,以美国新政府号召“再工业化”为代表,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实体产业的发展,纷纷祭出各项优惠举措放宽外资准入,以提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的产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在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下,国内人工和土地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遭到削弱,导致出口订单和产业的外溢。


最后,对于贸易摩擦甚至可能的局部贸易战仍不可掉以轻心。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屡见不鲜,案件数目多年高居榜首。同时,中美双方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仍存在分歧。比如,尽管美国财政部指中国并非“汇率操纵国”,但仍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观察名单。这或将影响未来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因此,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必须对上述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谋求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大力拓展国内优质服务的供给,以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感谢您阅读本篇分析。

 

本篇分析中的数据引用自: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